斯大林模式存在哪些重要的弊端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斯大林,前苏联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也曾是历史上的光耀璀璨之星,他的一生留下了众多的功绩、但同时也留下了很多的弊病,在他百年之后,斯大林的众多功过成为后人评说的焦点,其中斯大林模式成为众多学者、乃至政治家关注的重点,那么斯大林模式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模式?斯大林模式存在着哪些弊端,为什么说斯大林模式存在弊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

斯大林

斯大林

首先来看看什么是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后世之人又将其称为苏联模式,表现的是斯大林担任领导时苏联表现出来的一种模式,是一个高度集权的政治乃至经济体系,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践踏了广大人民的精神,取而代之的是长官乃至领导的集中意志,斯大林模式的极致体现便是斯大林个人崇拜主义的过度宣扬。

其次再来详细描述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以及斯大林模式弊端的体现。

其一、斯大林模式管理,强调了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性,并致力将苏联建设成为工业大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大国。但在进行工业化的改革同时,国家内部的农业处于严重落后,斯大林过度打击农民,造成了乌克兰大饥荒的出现,这在历史上导致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其二、斯大林过于强调个人崇拜,将民众的意志和权力抛诸于脑后,可以说斯大林模式早已脱离了马克思列宁他们所提出来的社会主义的初衷,走向了一个四不像的社会,内部激化了人民斗争,不利于整个国家的稳定。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历史上重要的政治经济体制,它不但使得苏联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提高了苏联的综合国力和社会地位,同时也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经验借鉴。如今斯大林模式已经成为了高中历史课本中必学的一个章节,它对于我们研究苏联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呢?

斯大林画像

斯大林画像

众所周知,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和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行的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并且一直沿用了七十多年。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是苏联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使得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在法律上得到巩固,同时也推动了苏联国内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既然说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是苏联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那么1936年新宪法到底是怎样的一部法律呢?

苏联1936年新宪法是在1936年12月5日苏维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上通过的,宪法对国家结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地方权力机构、公民权利和义务等重要事项都做了明确规定。1936年宪法是对苏联已走过的道路和取得成就的总结,并得出了在苏联国内,资本主义制度已经被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取得胜利的结论。同时新宪法的颁布更是确定了斯大林模式在苏联政治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也标志这斯大林模式完全形成。

总之,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就是苏联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与实施。新宪法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的地位,同时也表明了斯大林模式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斯大林模式具体表现在什么方面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被中国人民亲切的称为“老大哥”,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苏联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建设是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典范,新中国需要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斯大林模式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斯大林模式就不会有二战时期强大的苏联。那么,斯大林模式具体表现在什么方面呢?